岱岳融媒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留住乡愁 | 大汶口遗址:探秘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宝藏

岱岳融媒

2024-11-15 17:54

发表于山东



大汶口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距今6400—4500年间。1982年2月,大汶口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岱岳区大汶口镇卫驾庄村民委员会、山西街村民委员会、太平街村民委员会管理使用。




遗址分布于泰安市大汶河两岸,东南至宁阳县磁窑镇堡头村,西北至岱岳区大汶口镇卫驾庄南,东北靠近大汶口镇驻地,西南部被大汶河淹没。大汶河自东向西,把遗址分成南北两部分,河北岸属岱岳区大汶口镇,河南岸属宁阳县磁窑镇。



遗址经过1959年、1974年、1978先后三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0.72公顷,其中清理墓葬189座、房址14座、灰坑120余个。根据2009年4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汶口的全面勘探,大汶口遗址原占地范围约为82.5公顷,因受到大汶河从中部将遗址截断,现存遗址总面积约38.9公顷,河北岸部分约22.3公顷,河南岸部分约16.6公顷,文化层堆积2—3米,分为8层,分属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其中包括5处地势低洼地区,6处居址区,4处大量红烧土及红烧土块密集区,3处墓葬密集区。




大汶口遗址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万余件,类型主要包括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以陶器为多,有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最具代表性的器类有鼎、背壶、觚形器、实足或袋足的长颈鬶、高柄杯、大镂孔豆、盔形器等。常见的纹饰有划纹、锥刺纹、附加堆纹、绳纹、蓝纹、压印窝纹及镂孔等。



随葬石器均磨制规整,有穿孔石铲、有段石锛、矛、锤及一般的石斧、刀、锛、凿等,还有作为礼器的玉铲和玉质饰件及骨、角、牙、蚌等不同质料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有43座墓随葬猪头、猪下颌骨共96个,最多的13号墓内有14个,用獐牙器、龟甲、猪头、骨质或象牙雕筒随葬是当地一种特殊习俗。



各墓的随葬品多寡悬殊,质量优劣差别突出。有8座墓空无一物,有的仅有一两件简陋的器物,一般10~20件,多的50~60件,最多的近200件,而且品种复杂,质料贵重,制作精美,说明氏族社会内部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大汶口遗址现存部分全部为地下遗址,依据2009年最新考古勘探结果,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度1~4米多,遗址埋深最浅0.3米。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确立,为探讨龙山文化的渊源,建立山东地区原始文化区系类型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也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有力依据。


通讯员:王琳琳

编辑:杨丛菲



大汶口镇

阅读量:

留个言再走呗...

42

相关资讯